逸迩阁书院背后的故事
2019-05-18    次    来源:尚一网 王焕淼
Array

【摘要】  夫妻相敬如宾,婆媳心心相印,家族同舟共济! . . .


(四)

 
 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歌舞团男高音歌唱家阎维文演唱的《母亲》歌词:
 
  “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,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,
 
  你爱吃的那三鲜馅有人给你包,你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。
 
  啊!这个人就是娘,啊!这个人就是妈。
 
  这个人给了我生命,给我一个家。
 
  啊!不管你走多远,无论你在干啥,到什么时候也离不开咱的妈。
 
  你身在那他乡住有人在牵挂,你回到那家里边有人沏热茶,
 
  你躺在那病床上有人掉眼泪,你露出那笑容时有人乐开花。
 
  啊!这个人就是娘,啊!这个人就是妈。
 
  这个人给了我生命,给我一个家。
 
  啊!不管你多富有,无论你官多大,到什么时候也不能忘咱的妈!”深深地感染了每一个听众,也唤起了大家感恩自己母亲的赤子之心。
 
  在湖南省石门县易家渡镇,有一位被四里八乡、左邻右舍尊称为“杨妈”的老母亲。她个子不高,偏瘦但很干练,慈眉善目,精神矍铄,走路一阵风,干活是能手。她一生命运坎坷,吃苦耐劳,坚忍不拔,勤俭节约。跑单帮、做生意,得心应手;起五更、睡半夜,是家常便饭。年逾古稀,和亲家齐心协力,帮助儿子、媳妇建成了全国目前最大的民办乡村公益图书馆。她就是前不久被评为石门县易家渡镇“最美婆婆”的杨春娥!
 
  1964年,17岁的杨春娥嫁给了家庭出身同样不好的高德宝。刚进门就遇“下马威”一一“红卫兵”把她出嫁的被褥连同嫁衣统统没收,只剩下一把伞,并声称这是警告“地、富、反、坏、右”分子及其子女的“革命行动”。在那个年代,杨春娥只能打落牙齿连血吞,不敢稍有抗拒,甚至连埋怨的情绪也不能流露。
 
  亏了杨春娥在家做姑娘时,练就了能干各种农活的本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。出嫁后出集体工,她不甘落后,总是走在人前;承包制后,老高做生意,她一个人种棉花还获得奖励;她白天下地生产,晚上摸菜园、养鸡鸭;她还用“鸡公车”推土,靠一己之力,硬是填平了一整个屋场。
 
红色展览馆内的领袖绣像
 
  杨春娥、高德宝夫妇育有三个儿子,个个聪明伶俐、活泼可爱。像大多数人家一样,夫妇俩并不娇宠、束缚孩子,任由他们快乐自在地成长。谁也没有想到,大祸先后降临,继二儿溺亡不久,三子又失事惨死。痛失两个接近成年的孩子,如同五雷轰顶,一般妇女很难承受这种突如其来、接踵而至的打击和压力,街坊邻里、亲朋好友都为他们夫妇揪心!但杨春娥、高德宝夫妇没有被丧子之痛击倒,他们坚强地擦掉眼泪,互相安慰、劝解,终于走出阴影,依然像往昔一样,昂首挺胸、行走在人世之间……
 
  晚年,高德宝不幸被癌症夺去生命,让杨春娥老来拆伴,欲哭无泪!但接二连三的打击,没有使杨春娥倒下,老人家反而越活越硬朗。
 
  3月23日下午,她领着我看完长势旺盛的十几垅榨菜、棒菜、香菜、蚕豆、大蒜的菜园后,又看了腌制的腊肉、鱼、香肠和几大缸压着榨菜、棒菜的储藏室。
 
  “噔噔噔噔!”杨春娥一口气登上老屋四楼,本人气喘吁吁还跟不上趟。上顶楼但见用蛇壳袋装的一大捆一大捆锯成条块的木柴,堆积如山(菜园里坟地上亦如此)她说是为开饭店准备的柴火;一大堆一大堆尚未来得及搬往新楼的书籍、报刊;一幅幅共和国开国元勋们的绣像、字画;一块块木雕,一张张雕花床,静静地等待着主人去整理、安放。
 
  杨春娥指着当年收猪鬃骑过的上海产“永久牌”自行车,边比划边对我说,猪鬃这东西泡泡松松,几十斤就装一袋,三大袋一百几十斤,很难在自行车上捆紧,骑上去摇摇晃晃,车笼头不好把握。
 
  有天晚上月黑头,乌漆墨黑,伸手不见五指。正在爬坡时,对面的驴子拖着板车冲了过来,将她连人带车撞翻。好不容易爬起来,驴子、板车早已跑得无影无踪。
 
  那里前不巴村、后不着店,孤身一人,叫天天不应,喊地地无应。只有咬紧牙关先推车上坡,再把猪鬃一捆捆地背上来、捆好。
 
叶长强院长正在教小孩下由他发明的母子棋
 
  半夜三更回家后,才感觉到左手小指钻心地疼,十指连心啊!原来,小指已经骨折,她扯下一块布条,咬紧牙关,三下五除二绑紧血肉模糊的手指。
 
  疲劳加疼痛麻醉了杨春娥。她竟然昏昏沉沉地睡着了……
 
  “它虽然破旧了,我还是舍不得丢。发家致富它有功嘞!”杨春娥这样评价她的“永久牌”。
 
  接受采访时,我要求看看她的左手小指,她坦然地伸手。很明显,小指仍然是畸形!因此,我非常赞同人们尊敬的称她为“杨坚强”。
 
  上世纪八十年代,收猪鬃本钱不大,有利可图且技术含量不高,人们争先恐后投入其中。方圆几里地,收猪鬃的达几十家之多,竞争相当激烈,经常出现为抢猪鬃发生矛盾甚至冲突。
 
  杨春娥、高德宝夫妇却成竹在胸,从不介入争抢之列。因为他们顾声誉、讲诚信,不耍滑头、不耍秤,零钱算整数,几角给一元,长年累月如此。人家宰猪户自然而然地把猪鬃留下来,只卖给杨春娥、高德宝夫妇,因而他们的业务特别火爆,后来又改行做生意。
 
  杨春娥说:“不干就不干,要干就干大场合!”在临澧县新安镇,他们由高德宝车行发展成28间、请80多人上班、有自动电梯、楼上、楼下卖家具、电器的德宝购物广场。场合大了,他们也一直坚持收猪鬃时的宗旨一一“诚信”,不卖假冒伪劣商品,热情对待顾客,服务到位,故尔受到广泛好评。
 
  人说同行多嫉妒。杨春娥、高德宝夫妇虽然做这么大的生意,但从来低调行事。对同行谦卑有礼、讲诚信,尽心尽力搞好团结,不搞无序竞争,在当地树立了良好口碑。因而他们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,高家也成为易家渡镇最早的万元户。杨春娥说:“讲诚信是俺的法宝!”
 
  1988年修屋时,用“狗脑壳”(手扶拖拉机)拖砖、瓦、沙、石灰。石灰必先用水泡发后再筛。原来修屋,筛石灰是最苦最累最难受的,杨春娥总是自己干,半天下来变成了白人,真是“不看眼睛眨,倒顺都不识!”
 
  一天,两辆“手扶”拖砖,年轻力壮的侄儿高永岩夫妇卸一车,杨妈自己卸一车,不待高永岩卸完,作为婶娘的杨妈早就卸光了。
 
  在当时当地众多平房堆里,修建起“鹤立鸡群”般的4层楼房,墙面用的是当年稀缺的甩石子,轰动了邻近的几个县!用杨春娥自己的话说:“连着做五次屋,一栋比一栋大。吃的亏有卖的,从来就没哼过一声!”
 
  逸迩阁书院自2017年9月1日正式动工建设,2018年9月1日竣工,剔除施工单位进场前、竣工后的准备及清理工作时间,足足有365天。
 
  因儿子和媳妇都在近百公里的常德市工作,金平父亲早已驾鹤西去,又没有兄弟姊妹,无人为儿子分担这副担子。更何况高德宝在世时,也是杨春娥独当一面修建的房子。
 
  “现在我的脑壳还好使,没有糊涂,你们就放心交给老娘!”杨春娥劝慰儿子、媳妇,“妈这辈子已经做了四次屋,楼房也修过,套路也清楚,不多这一回。”她责无旁贷,毅然决然地承担起了逸迩阁书院的基建重任。
 
  70岁的杨春娥如同打仗一样,既当“前总书记”运筹帷幄,又任“前线总指挥”具体安排“战略布局”,还要充当战斗员亲自上阵“苦力的干活”。
 
  别看杨春娥没读多少书,毛泽东主席关于“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”的教导,却记得清清楚楚。她调查升降机操作员月工钱四、五千,一年下来大几万元后,发言了:“不会就学,我自己开!一年节省的钱,可以给儿子买书。”
 
  杨春娥在这365天里,每天5点准时起床,洗涮完在工地安排当天工匠需要的材料,充当“项目经理”、指挥官;打电话给建材批发商,充当采购员;自己开升降机,充当操作员;自己登脚手架检查施工质量,充当“工程监理”;自己白天在工地、夜晚借着路灯光栽种蔬菜,并调配工匠的菜谱,充当“后勤部长”;自己给每一层现浇混凝土“养生”,甚至爬七楼屋顶施水,充当施工员;自己晚上还要给工匠记工,充当记工员;此外,还充当管收管发的验收员,仓库保管员,财务出纳员,对外接待员……
 
  “在工地忙到早上一两点钟是常有的事,自己忘记了时间,还跟人家打电话,人家早睡着了,我才发现是半夜。”杨春娥笑着说,“哪怕睡得再迟,早上五点钟自然醒,接着又起床去工地。”
 
专家生活区陈设
 
  一天凌晨1点多,突然北风猛刮,雷雨交加。杨春娥一个激灵惊起,赶快披好雨衣、抱着一捆塑料薄膜冲出屋门,奔向200米开外的屋场一一瓢泼大雨会冲刷掉新房刚打好地面的水泥,不覆盖防雨,就会前功尽弃,来日必须返工。这样既浪费钱财,又延误工期,损失可就大了,颇具商业头脑的她,才不想干这种“赔本买卖”。
 
  无人可喊,杨春娥也不愿意半夜三更惊动人家。独自一人迎着风雨,用嘴咬着手电筒,双手撕开塑料薄膜,铺好一次,刮起一次,再铺一次,再刮起一次,靠着“愚公移山”的精神,周而复始,反复无数次,终于把覆盖整个地面的塑料薄膜铺好了。检查完地面,才发现雨衣不知什么时候被风吹掉,全身上下早已精湿。
 
  事后,人们嗔怪她不多喊几个人帮忙,一个人做这么多的事,会累倒的。“等我喊得人来,地面上的水泥早已冲刷得干干净净了。我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呀。”老人笑哈哈地说,“一个人多做点事,身上也不会伸出骨头来,我累不倒的。”杨春娥轻松的话语,打破了刚才的尴尬场面,说得众人都跟着笑了起来。
 
  令高金平永难忘怀的是,母亲70岁生日那天,他和妻子下班后从常德赶回石门易家渡镇,为老娘亲祝寿。拎着订制生日蛋糕的儿子,在老屋遍寻不见母亲,猛然醒悟“老娘是闲不住的!”便急急忙忙跑到工地。
 
  果然不出所料,但见母亲站在即将封顶的7楼,正弯着腰给楼顶施水。他的心,一下子蹦到嗓子眼上,口张得老大却出不了声,豆大的眼泪夺眶而出!
 
  站在楼顶的母亲,没做任何防护,为了逸迩阁早日建成,忘了自己年已古稀,沤心沥血,起早贪黑。她施水的神情是那么的专注,那么的投入,甚至没有发现自己的儿子,正焦灼地企盼着。
 
  待她平安下楼,高金平不顾一切地扑了过去,紧紧地将老娘拥入怀中,后到的媳妇也扑了上来,三人抱头痛哭。高金平一边嚎叫着:“妈,今天是您的生日啊!”一边泣不成声地自责:“都怪儿子不孝……”杨春娥擦干眼泪说:“革命工作不可能不要啊!”见易琴还在抽泣,回转身再劝慰媳妇:“不哭,不哭,你们都孝,都孝。”见者无不为之动容。
 
  桃花源某石材制品公司老总趁工人送货之时,随车了解逸迩阁书院的工程进展,竟亲眼目睹杨春娥如履平地的在屋顶施水“养生”。“这就是那个七十岁的老太太吗?!真的还是假的?”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,在现场人员证实那个在屋顶施水“养生”的,正是杨春娥老太太,止不住拍手称奇,“她一没系保险绳,二走得那么稳、那么快,这老太太真的神了!”
 
  笔者给她随便算了一下,杨春娥每天足足工作十八、九个小时,一身兼十个以上职务。仅以每天15小时X365天,等于5,475个小时,按一天工作八小时计,等于684.375,接近两个人干了一年的工作量。
 
杨春娥的舞蹈也是认认真真的
 
  曾跟随杨妈在商海闯荡8年、如今创办北汇体育文化用品公司的青年章华,举止文雅,谈吐谦逊,自称是受高金平一家的良好家风感染,才由浪荡子走上正路的。8年里,他耳濡目染了杨妈叱咤风云的行动风格和办事能力,对笔者说,杨妈很有思想,对人、事有独到的见解,自己能吃苦耐劳,也很有一把子不输青年人的力气,做事风风火火,舍得出力出汗。她会给你提供办企业的思路,但让人家放手去干,从不包办代替、影响决策。
 
  杨妈慈祥又有爱心,别人有困难,立即施以援手。家住临澧县烽火乡陈仪村的庞小军,母亲患精神疾病,父亲也患病离世。从初二开始,她每学期资助庞小军2000元学费,总共资助30000多元,直到他大学毕业;2002年,临澧县新安镇龙凤村20家农户遭受洪灾,她每户捐款2000元,共计捐助善款38000余元;洞坪村遭水淹,她也每户捐款2000元;石门罗坪的小蔡亦受到杨妈的周济。
 
  “看到别人作孽,能拿一点算一点,又不是为了出名,哪个还记这个账?!”杨妈轻描淡写地笑着说。
 
  章华继续对笔者介绍,别看她七十多岁了,接受新事物很快,可以讲与时俱进。唱歌、跳舞样样都在行,还穿旗袍参加录制节目呢!。
 
  果不其然,3月24日下午,为欢迎来自山东孔母学院创始人叶长强和常德母子棋校校长王海燕,杨妈和媳妇、逸迩阁书院的女工作人员跳起《婆婆也是妈》的歌舞表演一一
 
  “婆婆也是妈,您一辈子辛苦啦。
 
  您把儿子抚养大,如今儿媳来报答。
 
  轻轻地叫声妈啊,婆婆也是妈。
 
  您缩食汗满颊,把儿子拉扯大。
 
  真诚地叫声妈啊,如今儿媳到咱家。
 
  儿媳妇为您梳白发,为您把身擦。
 
  婆婆也是妈,您一辈子辛苦啦。
 
  您把儿子抚养大,如今儿媳来报答。
 
  让您没烦恼,让您没牵挂。
 
  幸福生活甜如蜜,让您有个温暖的家。
 
  轻轻地叫声妈啊,婆婆也是妈。
 
  儿媳让您生活幸福,快快乐乐度晚霞。”
 
  看到身穿深紫色旗袍、七十二岁的杨春娥随着歌曲的节拍翩翩起舞,王海燕激动得热泪盈眶。谁也没有想到,王海燕校长竟是此歌舞的编导者,在极力夸奖婆婆、媳妇同台共舞,极为打动人心之后,王校长一定要与杨妈和媳妇、逸迩阁书院的女工作人员再跳一曲。
 
前排右数二、三位为王海燕与杨妈一起舞蹈
 
  山东孔母学院院长叶长强观看节目时,一直不停地鼓掌,叫好不断。他以北方人的耿直性格,动情地在现场称赞杨妈是“杨乐观”,了不起。他说,世界上最可爱的人是母亲,最伟大的人也是母亲。没有母亲哪里来的孩子?孔子够伟大,他也有母亲。所以根据史料挖掘、整理,他写出并出版了《孔母颜征在》一书,连同自己发明的母子棋,一并赠送给逸迩阁书院。


上一篇:逸迩阁求解
下一篇:书院初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