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湖南省文化厅厅长周用金:“天才的藏书家——高金平”
2019-05-01    
Array

【摘要】  是上帝安排高金平藏书,他已执着到了痴狂的程度。 . . .

 
  大约在一年以前,我的老朋友、老部下,石门县人大主任高德知,和我电话联系,说在他老家的那个村,新建了一家私人图书馆,请我题写两幅书法作品。

  当初让我“两难”。不写吧,情义不容。写吧,可能“有失身份”。最后选择折衷而行,写了一幅四尺对开的四字横幅一一“开卷有益”。以备“催债”时应付了事。

  前不久,为石门县铁路建设的事,义务去了一趟石门。“逸迩阁书院”创办人高金平得知之后,连请带拽,盛情难却之下,第一次来到我想象中的,坐落在村野的,私人创办的图书馆。


  下车伊始,映入我眼帘的第一景象,就彻底摧毁了我的“高傲”与“矜持”。然后的感觉,是震撼……惭愧……悔不当初!

  我先后担任过省文化厅长、省新闻出版局长。全省各级图书馆、农家书屋、民办图书馆,都在我的工作范围之内。我完全可以断定:逸迩阁书院的建设规模、藏书数量、藏书价值、设施档次、服务功能、管理水平,都远远超过了绝大多数县级图书馆。


  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,龚鹏程教授说:“这是全国最大、最好的民办公共图书馆。藏书的数量、质量均首屈一指。更是目前全国民间唯一的、真正的书院,因为它真有藏书。”


  逸迩阁书院是一座精巧别致的院落,七层楼房,总面积3000多平米,投资约3000万元。藏书超过45万册,可以同时容纳300多人阅读。


  除此之外,还配有可容纳120人的学术报告厅,30人的会议室,50人的KTV会所,11间专家客房,以及起居配套设施。


  石门县委书记谭本仲,在为逸迩阁书院剪彩之后,大发感概:当初如果早知道逸迩阁书院有这么大的气魄,这么高的品味,就应该给你更好的地段,更多的土地面积!


  书院的藏书,特别讲求学术价值与体系完整,典藏书籍的珍稀程度,超过了一般地市级图书馆的水平,堪为“镇馆之宝”。如全套影印版《文津阁四库全书》;《乾隆大藏经》《道藏》《续道藏》全册;全套《湖湘文库》;全国2000多个县市的《县志》《市志》;5000多种期刊杂志的“创刊号”;2000多种《族谱》;5000多种中医书刊……

  湖南省地方志办公室党组书记易介南说:“我们省方志办,有专门收藏地方志的图书馆,正处级,可是,地方志书的藏书数量,远远不及逸迩阁,深感惭愧”。


  创办人高金平,出生在石门县易家渡镇一个农民家庭。40年前,父亲高德宝冒着“投机倒把”的危险,靠走村串户,收购猪鬃,后来在镇上开了个大商铺,最后开摩托车专卖店。老人谢世之际,表示愿意用全部家产,支持儿子的藏书事业。母亲读书很少,只知道支持读书人,就是做善事。在逸迩阁书院建设时,70多岁的老妈妈,自己负责采购建材,自己当“工程监理”,自己开升降机,自己登上脚手架,在七楼屋顶给现浇屋顶施水……


  耗尽家财,创办图书馆,非常人所想,非常人所为。没有妻子易琴和娘家的支持,也是难以成功的。

  易琴的父亲易先富,也是读书人,年轻的时候,曾在镇上靠摆图书摊,养家营生。后来弄潮市场经济,建立了一份不小的家业。易琴是一位小学教师,自然与书籍有不解之缘。

  双方父亲是“穿开裆裤”时期的好朋友,高金平和易琴的婚姻,缘于双方父母“指腹为媒”。逸迩阁书院的建设,岳父岳母倾禳相助,一次就拿出500多万,添置所有的红木家具。可以说,创办书院,是高氏、易氏两个家族的共同事业!


  上帝安排高金平降世人间,似乎就是为了要他藏书。他收藏的45万多册图书,除了他读过的书之外,基本上都是他自己买回来的。最早的一批书,是他“发蒙”之前,六岁的时候,自己看过的一批连环画图书。研究生毕业之后,他有了工资收入,生活上节衣缩食,所有节余,全部用来买书。在父母的资金支持下,他不惜家财,选书、买书,走遍全国,简直执着到了痴狂的程度。


  其实,现在的高金平,是常德市公路局现任党委书记、局长。在时人乐于物质享受,党政机关严肃风纪的当下。自然有人质疑:高金平的本职工作如何?

  1992年,他毕业于湖南师大。被常德市委组织部,选派到基层锻炼。多年来,他在每一个岗位的工作,几乎都是先进。他的每一次提拔,靠的是刻苦勤学,苦干实干。目前他主管的单位,也是全省的先进。

  4月6日,湖南省纪委监委信息中心副主任郑亚邦,根据社会反应,探访了逸迩阁书院。看过现场,听完汇报,消除了他因文化追求影响本职工作的看法。也为高氏、易氏两大家族的文化情怀,表示由衷地赞叹。他还表示择日定将自己收藏的各类珍贵书籍,捐赠到逸迩阁书院。


  现在,逸迩阁书院为了保证全面开放,聘有长期工作人员12人,每年购置新书25万元,水电消耗不下20万元。每年开销可能超过100万元。

  为了书院的正规化运行,高金平请来了他的恩师,湖南文理学院的老教授,梁颂成先生,担任书院的院长。

  为了支撑书院的免费开放,搞好公共服务,高金平装修了原来的“老屋”,开办了可供150人饮食的餐厅。开放书院以来,接待了各种会议、单位集体活动、阅读者、参观者、休闲旅游者,达到一万人。

  试想,如果政府要建设这样一个书院,要投资多少钱?要安排多少公务人员?一年要拨付多少经费?现在民间的力量已经创办起来了,是否可以实行“民办公助”?

  本人已经退休,不必杞人忧天。相信各级政府,自有扶持良方!



 

上一篇:书院初心
下一篇:周碧华:叹为观止逸迩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