逸迩阁书院背后的故事
2019-05-18    次    来源:尚一网 王焕淼
Array

【摘要】  夫妻相敬如宾,婆媳心心相印,家族同舟共济! . . .


(二)

 
  高金平出生在石门县易家渡镇一个农民家庭,一家五口,父亲、母亲和两个弟弟。由于父母勤扒苦做,生活条件比上不足,比下有余。
 
 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春风刚刚吹拂三湘四水,其父高德宝就与妻子拎着蛇壳袋、推着自行车,走村串巷,挨家挨户收购猪鬃。夫妻二人讲信誉,事事为他人着想,猪鬃收购非常顺畅。获得“第一桶金”后,他们来到临澧县新安镇开摩托车专卖店,和人合伙开网咖,最后又开了个上下28间、有自动电梯、楼上卖家具、楼下卖电器的大商铺,第一年就请了80多人上班,生意做得风生水起。
 
高金平给常德市住建局姜副局长介绍藏书情况
 
  高德宝自己没读多少书,深知无文化在社会上处处碰壁的苦恼,发誓要让下一代“多喝墨水”。看到儿子高金平从小读书、爱书、藏书,打心眼里高兴。尤其在二、三子夭折之后,老人更加疼爱高金平,支持其收书、藏书。
 
  高德宝晚年不幸患癌症并扩散,经常汗流夹背,双腿变形甚至疼痛得连起夜也下不了床,却反复叮嘱老伴不要惊动儿子、媳妇,不要影响孩子们的学习和工作。
 
  老人知道自己来日无多,临终前将儿子唤至床头:“金平儿,为父不久于世,死后丧事从简。儿要孝敬老娘,不枉她吃了一辈子苦。父母所有的全部家产,都支持你的藏书事业!”高金平悲痛欲绝,失声痛哭。高德宝反倒劝慰儿子,把自己的工作和藏书事业一样不少地干起来。
 
高金平夫妇接受捐赠并和叶长强、王海燕合影
 
  英国的萧伯纳(Bernard Shaw)曾讲过这样的话:世间最不行的是读书者。较好的是思索者。更好的是观察者,因为他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。
 
  高金平就是一个富有哲学头脑、极爱思考并用自己的眼睛读世间活书的观察者。创办逸迩阁书院之前,他从世界和历史的角度,分析、认识到中国乃至全世界的藏书楼,虽然各朝各代都有,比如300年以上的,意大利有两家,浙江宁波有一家,但普遍规律是“人去楼空”或者“有名无实”。具有上百年历史、知名的私家藏书楼XX阁,居然还立有“秘不示人,代不分书,女不上楼,书不出阁”的条例。
 
  高金平称,收书、藏书的目的是育人、化人,如此管理图书,其意义何在?
 
  高金平目睹当代社会一些人信仰缺失、道德沦丧的惨痛现实,以及经济不断发展、文化生活贫乏,腰包鼓了、精神空虚等现状,痛心疾首地说:“多建一座图书馆,就可以少一处监狱”。
 
  高金平还清醒地认识到,藏书楼传不过三代,与富不过三代并无二致。各人有各人的兴趣爱好,自己决不把兴趣、爱好强加给子孙。
 
  鉴于此,高金平于2015年召开家庭会议,一改原来准备捐出所有藏书或修建私家藏书楼的初衷,决定创建公共图书馆,让书走向社会,接受公众监督,福泽一方子弟。
 
高金平给全国人大代表王怀军介绍书院概况
 
  “修路是我的事业,如同我的‘爱人’;书院是我的爱好,如同我的‘孩子’。为了‘爱人和孩子’,无论付出多少,我都无怨无悔!”高金平如是说。
 
  正如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先生所言:“在人类盛衰起伏的历史中,信念一直是一股动力。”高金平既具有坚强信念,又有能力将信念转化为动力,才能在事业、爱好及家庭等方面,取得累累硕果!
 
  湖南省文化厅原厅长周用金先生在《天才的藏书家一一高金平》一文评价:“上帝安排高金平降世人间,似乎就是为了要他藏书。他收藏的45万多册图书,除了他读过的书之外,基本上都是他自己买回来的。最早的一批书,是他“发蒙”之前,六岁的时候,自己看过的一批连环画图书。研究生毕业之后,他有了工资收入,生活上节衣缩食,所有节余,全部用来买书。在父母的资金支持下,他不惜家财,选书、买书,走遍全国,简直执着到了痴狂的程度。高金平毕业于湖南师大。被常德市委组织部选派到基层锻炼。多年来,他在每一个岗位的工作,几乎都是先进。他的每一次提拔,靠的是刻苦勤学,苦干实干。目前高金平任党委书记、局长的常德市公路局,也是全省的先进。在他的率领下,常德市公路管理局“两个文明”建设成就斐然,凯歌猛进。公路治超被誉为“常德模式”,连续六次在全省治超考核中获得第一名。”
 
  每个人的成功,都会历经无数的艰辛,而这些艰辛却不为人所知,人们只看到了成功者头顶上的光环,却看不到成功者背后的汗水、泪水甚至是鲜血。由此可见,高金平取得事业、爱好双丰收,是一个成功的男人,他背后的艰辛,只有最亲近的人才能知晓。


上一篇:逸迩阁求解
下一篇:书院初心